张钹:“天才”的选择

张钹:“天才”的选择

他是中国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,40岁后跨界走进这个“无人区”。他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论文,获得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,也是首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教书六十余载,培养的近90名博士四代同堂。他熬过了人工智能的冬天,培养的“清华代表队”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坚。

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,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、教授张钹,经历了人工智能的潮起潮落,他总是逆潮而行,做出与别人不同但正确的选择。

“问题都解决了,还需要我干什么”

张钹的第一次选择发生在1978年。

清华大学进行部分院系调整,张钹所在的电子系(原自动控制系)改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,系中原来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老师面临两个选择:待在计算机系,或去新成立的自动化系。他选择了前者。

很多老师劝他:国家未来要大力发展工业,自动化是最有前景的方向之一。“自动化领域,手里的工具主要就是PID(工业控制系统中最广泛使用的控制器),花一两年时间就能掌握它,放弃并不可惜。”张钹回忆,“有人说,你把已有知识都丢掉了,还剩什么?我说,还剩一个脑袋。”

带着“唯一的脑袋”留在计算机系,张钹遇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有潜力的新方向。他翻阅国外学术期刊,发现美国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系里都有一个方向:人工智能。“当时,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,我也不是特别清楚,但它对我有极强的吸引力,因为这个领域里充满了大量的未知。AI在国际上刚发展了约20年,很多原理都说不清,这恰恰是我的用武之地,如果问题都解决了,还需要我干什么?”张钹说。

数学是张钹最拿手的学科。阅读大量人工智能文献后,他敏锐地发现:多数AI研究中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工具,“这意味着,很多还未解决的问题有机会用数学办法解决”。

1984年,张钹和当时在安徽大学任教的弟弟张铃,共同发表了中国AI领域的第一篇论文,刊登在AI国际顶刊上。论文研究的是用数学理论解决机器人的运动规划问题,即机械臂抓取物品时,如何通过更好的线路规避周围的障碍物。

张钹成为国际上第一批提出用数学模型解决AI问题的学者之一。“研究工作相当于做解剖,解剖必须用快刀,先进的数学工具就是一把快刀。”他相信,“只要数学工具能用上,(人工智能的)研究就可以往前推。”

打开“黑匣子”

2022年11月30日,ChatGPT(聊天机器人)正式亮相。此前,人们根本无法想象AI模型可以变得如此巨大。“绝大多数AI研究者感到非常震惊。”张钹说。

但张钹看问题的视角依然和别人不同。他说,多数人理解ChatGPT就是“大数据+深度学习”,其实它真正的突破,首先在自然语言文本上。ChatGPT不是像第二代AI那样,简单地把文本作为数据来处理,而是把文本当成知识(内容)来处理。“只有当机器可以从大量数据中获取知识,真正的转变才会发生。所以,ChatGPT能力的强大源自两点:一是大模型;二是大文本。”

可以说,ChatGPT是张钹预测中的第三代人工智能的雏形,但还远远不够。张钹指出,ChatGPT突破了前两代AI只能在限定领域完成限定任务的限制,这为建立起统一的人工智能理论提供了重大机遇,“这才是第三代人工智能实现的关键”。

迄今为止,人类一直通过模拟的方式让机器的行为与人类相似,但大模型还是一个“黑匣子”,这正是张钹认为AI理论下一步可能突破的地方。“我们要把大模型的内部机理分析清楚,解剖复杂系统行为背后的内在逻辑。谁能做到这一点?”在张钹的倡议下,2018年,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。被问到理论突破的难度有多大时,他引用了一句话:“当你提出问题时,可能离解决问题已经不远了。”

在张钹看来,中国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,但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足。因此,在培养学生时,张钹格外重视训练学生“提出问题的能力”。他强调,学生一定要有批判性精神,敢于质疑现有成果。“中国培养的很多学生只知道标准答案。我常说,不怕馊主意,就怕没主意。”

“先有正确的理解,再有正确的判断”

2024年,国内的AI玩家从“炼大模型”的狂热中清醒过来,开始转向应用,而张钹两年前就预料到这一局面。“国内企业只有做应用才能活下去,但这也是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,大模型尚未成熟时就去做应用,70%~80%的企业可能都会倒下。”

为何张钹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?“答案很简单,必须先有正确的理解,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”他说,“就是要深思熟虑,我很不容易说服自己去相信某个结论,会不停地对自己提出疑问,然后刨根究底,直到把这个问题彻底想明白。”

AI领域最激烈的变化就集中在短短十几年内,这一切都发生在张钹77岁之后。很多学生认为张钹是天才。而张钹却说,先天的智商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,但最终实际达到的高度取决于努力的程度。大模型里有个神奇的现象叫“涌现”,指模型规模增加到某一临界点时,性能会突然显著提升,甚至出现一些难以预测的能力,比如真正的智能。

“所以,你认为自己是天才吗?”

“我从6岁开始,每天都在学习,再笨的人也学聪明了。”

这就是天才的“涌现”。

(《中国新闻周刊》2025年第1期 霍思伊)

相关推荐

没有找到站点
365体育投注365bet

没有找到站点

⌛ 07-25 👁️ 173
三一真神哪里爆
365彩票是不是诈骗呢

三一真神哪里爆

⌛ 06-27 👁️ 4058